开头比较套路,对李易各种问候,诉说想念之情,然后表示,等他得到荆州之后,希望李易可不不要退隐,继续留下来辅佐他,而且袁术还再次以九卿之位拉拢,说完这些,袁术才转入重点,开始讲李易最关心的事情。
袁术信中提到,他决定于四月十八,自封楚王,并通传天下,而在此之前,袁术会任命张勋为大将军,率大军潜伏江夏郡外,在袁术称楚王的同时出其不意杀入江夏,目标治所西陵。
此外,还会有一支偏师,以纪灵为主,汇合豫州黄巾,通过豫州杀入荆州,作为张勋策应。
至于袁术本人,在寿春就任楚王之后,也会快马赶赴荆州,主持战事。
信件中提及战事的只有聊聊数语,但给李易带来的震动却是不小。
袁术比李易想的要理智,或者说袁术的手下们比较理智,虽然得到了玉玺,而且还是天授玉玺,但袁术并没有直接称帝,而是自号楚王。
这让李易感觉自己的记忆有些混乱,他有些分不清原本历史上袁术到底是称帝,还是称王,只是记得打游戏的时候,袁术的旗号是“仲”,也不知那算不算是国号。
李易最希望看到的是,袁术称帝,毕竟天无二日,袁术只要称帝,大汉朝廷就算是打掉牙往肚子里咽,也得跟袁术死磕,而且,袁术那样也能在最大程度上的挑动天下人的野心。
可现在袁术自号楚王,虽然依然是僭越,而且跟汉室别苗头的意思明显,但效果到底是比李易的预计差了一些。
李易心里默默叹息,接受了这个结果,毕竟他已经尽力了,称王就称王吧,毕竟他总不能再去建议袁术称帝吧?
此外,对于张勋出奇兵攻打江夏,李易不得不承认,袁术这一步安排得挺好的,原本李易还猜想袁术为了称王立威,很可能会亲自领兵攻打江夏,现在把这个机会给了张勋,其中取舍,确实值得称赞。
不过,张勋打江夏,跟李易实际关系真心不大,反倒是纪灵那边,让李易很是有些警惕。
纪灵汇合豫州黄巾,也就是何仪何曼那些人,从豫州入荆州,他们会从哪个位置杀入荆州呢?
直接进江夏也就算了,如果是先过南阳,那对李易来说,不管怎么应对,都是一个非常糟糕的情况。
李易看信的时候,袁涣正在与郭嘉闲谈,好似不经意般得往李易那边看了一眼,见李易正在沉思,当即出声问道:“襄侯为何蹙眉,难道襄侯觉得袁使君信中所言有何不妥当之处?”
李易这才察觉到自己走神了,不过他也不慌,摇头道:“不是,只是有些奇怪,袁使君为何不在信中提及,说明我在南阳应当如何策应?”
这个疑问倒不是李易胡诌,袁术只在信中说了,希望李易帮助于他,却并没有说让李易具体如何帮助,所以李易有此一问也是正常。
袁涣笑道:“使君本意是想让襄侯与纪灵将军会师新野,然后再奔赴襄阳,对襄阳佯攻,阻断襄阳援军,给张勋将军腾出方便,好一举拿下江夏,不过,最近得知荆州变化,却是无需如此了。”
“原来这样。”
李易低声点头,如今刘表对南阳表现出的敌意是越来越明显了,袁术知道,并且在对策上做出相应改变,也是在情理之中。
想了想,李易笑道:“如此,张勋将军在江夏是要趁虚而入了?”
袁涣道:“正是如此,说来,这也是襄侯的功劳呢。”
李易连连摇头,推辞道:“这也算功劳的话,却是实在叫李某人惭愧,如今刘表对我逼迫越来越甚,我是日夜东望,只盼袁使君能早日发兵襄阳,解我如今之苦啊。”
袁涣呵呵笑了笑,忽然问道:“如今南阳兵马几何?”
李易叹了口气,语气低沉的说道:“兵马两万,然而兵刃甲胄缺少太多,若是野战厮杀,大约有一万两三千可以上阵,其余人马,只能安排守城之事。”
袁涣闻言,对李易所说的南阳兵力并未表露出丝毫怀疑,反而很是贴心的问道:“襄侯既然有如此难处,为何不向使君诉说,使君若是知晓,又岂会让襄侯在此为难?”
李易目光略显古怪的看了袁涣一眼,李易最早也想过找袁术要点军械,可是,且不说要了袁术的东西,将来很容易被人视作袁术同党,纵然李易要了,袁术也不一定肯给,而且就算是给,也有很大的可能叫李易带领南阳兵马去做先锋,那样一来与李易的计划就冲突了。
所以呢,李易是宁愿自己想办法,也不情愿向袁术伸手的,没想到,袁涣却是主动说出了这件事。
心中隐隐感觉哪里好像有些不太对,但李易表面上还是尽量不动声色的说道:“我听闻袁使君在扬州大肆招兵买马,军械难道还有宽裕?”
袁术看着李易,意味深长的笑道:“军械方面,扬州也是吃紧,不过若是襄侯开口,使君必然不会让襄侯为难。”
李易一时有些不知道该怎么接这个话了,就在他琢磨的时候,袁涣却好似完全不在意李易的答复,继续道:“其实使君有言,战场之事瞬息万变,届时襄侯应该如何应对,自行决断便好,当然,与张,纪两位将军互通消息也是应当。”
李易点点头,又听袁涣话锋一转,有点玩味的说道:“其实,襄侯在南阳当如何行事,袁某倒是有几分看法,不知襄侯可愿听听袁某浅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