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造化图小说网>女生言情>守寡失败以后> 亭州的复杂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亭州的复杂(1 / 2)

亭州的复杂

亭州之局,与北狄反复打了三载,说实话,景耀帝早已经丧失了耐心。他自亲政以来,始终顺风顺水,成国公一干老臣恭谦礼让,母族又是一等一的世族,初初遭遇北狄入侵、成国公亡故之时,对于景耀帝而言,跃跃欲试远多过面临首次战事的恐慌……

他的祖父,开国之君,他的父亲,奠基之帝,都是在天下滚滚烽烟中打出的天下,他幼年时,天下也并不算真正太平,他骨子里岂能不向往父祖之功?

北狄,在他看来,不过是曾经的手下败将,被他家逐出中原的丧家之犬,然而,就是这样的北狄,反反复复,战事胶着了三载,亭州之地的损失便不谈了,国之大事,唯戎与祭,动起刀兵,整个大魏多少赋税要砸进去?这些年大魏整体上风调雨顺,不至于伤筋动骨,却始终像个阴影挥之不去。

景耀帝其实也还未及而立之年,不比他的父祖经历过那些血雨腥风磨出来的犀利狠辣,也不似史上许多太子在储君之位隐忍好几十载逼出来的深深城府,这位年轻的皇帝是真的开始烦了。

在封书海这震荡朝堂的谏表抵达朝中之前,景耀帝就已经趁着北狄返草、不会南下之际,一纸召回安国公,整个大魏朝、围绕在皇帝身周的,景耀帝其实命不错,他爹交给他的班底还是实力雄厚,他本人也不是那种挥霍家底的昏君,似安国公、沈石担这等经历过驱逐北狄大战的将领还有不少存续。

故而,他这初次主持战局大事的新手竟也没有捅出太大的篓子,而前线之所以会出现这种隐约的混乱,原因也非常简单,除了内部利益复杂、派系林立之外……也是大魏朝堂对于战局不同声音的映射。

景耀帝自己更是清楚,北狄战局胶着,亦是因为朝中声音不一。

必须要一个清晰的决断。

景耀帝不由看向安国公宋远恒,宋远恒挂着镇北元帅之印,自前线回来,他无疑是最有发言权的人。

宋远恒却是直言不讳:“如今局面,御北狄于外易,彻底平北患难。”

“如今局面”四个字听得众人心头一跳,亦是心中微妙,冯元亦是老将,与安国公宋远恒有龃龉,此次失地战死,亡家灭口,想必亭州军旅必是渐渐收束归心。

而御北狄于外易……北狄打过来,抵御确是容易,就似这三年胶着,什么时候对方打过来,他们应对着就是。

景耀帝却皱眉,只要想想三五不时就要听到北狄扣边的消息,不说挑战他的耐性,就从帝国应对来看,亦要付出代价,粮草部旅的消耗,牵扯帝国的精力……

可安国公的判断确也有理,想彻底荡平北患,难不成要追到草原上去捉迷藏吗?这些北狄人逐水草而居,怎么追?就是当年魏国的开国大军也只能做到将其驱逐,要谈全歼,谈何容易?

若似前朝那位大帝,专门建立一支强大铁骑踏平草原……穷兵黩武的史册评述便可见对于帝国的负担,如今的大魏有没有这样的家底要打一个巨大的问号,再者,前朝一统天下,如今却是天下三分,以三分之一的国力倾国去踏平草原……那儿又不能耕作,要来做什么!

这种级别的决策,本就是要在诸多的复杂因素中小心权衡利弊,从来没有什么最优答案,事情一刻不停地在变化,再精明的帝王将相也只能说自己是小心翼翼在一条复杂曲折的黑暗航道中不断变换更好的方向。

封书海那封谏表就是在朝议陷入僵局之时抵达,且不说封书海在整个大魏朝堂面前手撕益州世族、抖落三江世族的壮举了,毕竟,从整个大魏的版图来看,偏处一隅的益州,封书海经略得不错,不过三江世族这三瓜两枣的暂时还进不了诸公视野。

而封书海丝毫不给吏部颜面的举动……诸公也只是微妙看了一眼神色不动的杜尚书,毕竟,常在河边走谁能不湿鞋呢?收拾泥腿子早是官场内大家心照不宣之事,却突然来个蛮横不讲理、光脚不怕穿鞋的浑人,大家甚至还有些同情杜尚书。

可在眼前这朝议上,这也是小事了。因为景耀帝明显是被这封谏表中的某些提议打动了。

真正令景耀帝眼前一亮的,是封书海指出亭州之局关键在于整合当地豪强,这个角度在先前并没有人提过。二是封书海强调,应对亭州之局的手段在军政合一。

说实话,这两条扔出来,所有人都像锯嘴葫芦般,不发一语。

好处是一眼可以看见的,军政合一经略得当的话,朝堂不必多出银钱,而北边局势可以得以安定,不用像现在这般牵扯朝堂太多精力。就像如今安西都护府,何曾见景耀帝焦头烂额去操心西边的事情。

这个提议一举可以解决前面提出的许多问题。但是,没有人肯出声。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