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饲养,我们原先建设的牧场已经有比较成功的经验,我就不再赘述,我就说说如何圈养羊。多数不宜放牧的田间地头、果园里都可以种植牧草,然后收割牧草来喂养马和羊,同时也可以利用小麦、谷子等作物秸秆来喂养马、羊,简单来说就是可以田间种草、林间套草、以草养羊。圈养羊,有利于累积农家肥,羊粪尿里面的东西有利于改良土壤,能提高粮食亩产量。圈养羊以后,出门带把镰,回来一捆草,能充分利用起闲散的劳力,能做到家家户户养羊,这样一来,不仅牧民可以养羊,农民也可以养羊。圈养是把羊群集中饲养,能最大程度地减少羊群疾病传播,瘟疫再来的时候,不会出现死上万只羊的现象了,在草原上放养山羊,最常见的问题便是夏肥、秋壮、冬瘦、春死这样的随季节变化的不良现象,一旦圈养,这种情况便不会存在了。另外呢,我们一直在贯彻大汉一人一杯奶的计划来增强我们大汉人的体质,除了牛奶外,便是羊奶,实际上,羊奶喝起来比牛奶对人体更有益,但局限于羊的体形和产奶期,羊奶产量很少,圈养羊以后,可以便于集中产奶,能极大地提高产奶的集中度和产量。”魏延这个命令推行下去的时候,负责宣传这个政策的畜牧学院的学员们,都耐心地讲解放养羊的弊端和圈养羊的益处,自此以后,不仅魏延控制下的河套草原上少有人在草原上放养山羊,连漠北大草原上的牧民也渐渐学得圈养山羊,但这样并没有减少山羊的数量,反倒因为中原很多州郡的百姓学着圈养山羊来增加收入,使得山羊的数量比之前还多出了一倍,羊奶、羊毛、羊绒、羊肉、羊皮的供应也得到保证,却没有对草原的水土造成威胁,因为习惯了圈养以后,大家都懒得去放养了。“牛呢”田畴问道:“牛是不是也要圈养起来”魏延稍微想了一下,笑道:“牛、马这些大型牲畜,可以圈养、放养相结合,具体的饲养技术,我不再赘述,你们太仆寺的专业人员好好研究,我的要求是,在保持目前的草原水土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多饲养一些牛。第一,我们现在开发河套,急缺耕牛;第二,想要做到大汉每人一天一杯奶的计划,奶牛也要增加饲养的数量;第三,我们需要大量的牛皮来做皮甲,因为这三点原因,牛的数量不妨再增加一半,一半圈养,一半放养。”魏延想到后世风沙弥漫帝都的惨痛教训,想到大草原将近三分之一都被沙化,不禁打了一个寒战。只是减少放养山羊是不够的,对保持水土、防止大草原沙化,还必须做出更关键的行动。魏延对那三十多万匈奴牧民提出了一个“草畜双承包制”,这是从后世蒙古自治区那里学到的措施,魏延又根据东汉末年的实际情况做了一番变动。这个制度具体说来,便是这河套地区所有草场都归魏军所有,然后均分给每个牧民一百亩的草场供他们放牧,若是这户牧民有八个人,便有八百亩的草场,这个草场一旦划定,就永远是这户牧民家的,这户牧民不能再逐水草迁移,这户牧民要每人每年向官府交一头牛或一匹马或五头羊,作为承包这片草场应缴的赋税,这户牧民不再逐水草而迁移,就要为抵御灾害天气开始学习圈养、学习种植牧草。魏延颁布下这样的制度,不但是为了保护水土防止草原沙漠化,更是为了控制牧民,若是任由他们自由迁移,只会白白便宜了漠北草原上的那些鲜卑人、丁零人。这项制度有一个强制性要求,就是每个牧民承包的草场上都必须要种上牧草,不能再靠天给草,不能再眼睁睁地看着草被牲畜啃光,要牧民们学会种草,尤其是对那些退化的草地,更要用松土、轻耙、浅耕翻、补播等农业措施来促进退化草地的恢复。草地退化成沙漠,主要动因是草少且严重失衡,只有通过强制牧民种草,提高人工草料生产能力,增强家畜生产的物质基础,才有可能提高牲畜个体生产性能,加快牲畜周转,才能实现退牧还草,以休养生息,才能促进草原畜牧业从传统的粗放经营向集约、半集约化经营转变。根据后世的经验,在退化羊草草地上补播羊草能使其生产力在二三年内达到与自然恢复的羊草草原一样,是实现快速恢复的有力措施,一亩人工草地,可使十亩天然草地得以合理利用,从而使一百亩沙化退化草地得以恢复重建。魏延还提出了一个促进草原水土保持且能让牧民增收的良策,也是魏延将来准备实施的一个大战略,“禽北上、畜南下”,“牧区养禽、农区养畜”。简单来说便是,在草原放养家禽,在内地圈养牲畜。魏延这个提议真是一个前无古人闻所未闻的提法,以至于魏延提出来以后,田畴等太仆寺官员都呆愣当场,根本不明白魏延讲的是什么意思,因为他们想不出草原上放养家禽有什么好处。魏延便耐心讲解道:“我给大家讲讲在草原上放养家禽有什么好处,大家就明白为什么我要推行这个。其一,养殖家禽,可以充分利用草原空间资源。牧民普遍拥有大面积草原,很多地方的牧民拥有数百亩的草地,但如此辽阔的草原并没有给牧民带来太多的好处,平均每亩收入不足十钱,远不如内陆耕种的自耕农。但辽阔的草地给家禽很大的活动空间,只要旁边有河流、井等水源,便可适度集中化地利用草地来饲养家禽,相对于四条腿的羊、马,两条腿的家禽对草原的破坏力几乎可以忽略,因为饲养家禽,仅仅利用利用草原地面上的空间,只有三四个月就可以把家禽贩卖了,对土壤没有扰动,不会引起沙漠化等灾难性后果,而且家禽的粪便还可以促进草原牧草的生长。其二,河套以北草原上虽然降雨很少,却集中在六月份到九月份,在这个时间里,光照充足,雨量集中,温度适宜,家禽在这个季节可以健康生长,到了草木凋零的季节就可以把养肥的家禽贩卖掉,避免了养殖牛羊马等家畜造成的春瘦、夏肥、冬掉膘的怪现象。其三,草原上各种虫子、草籽、嫩叶、灌木籽、树种很多,这些东西虽然人无法下口,但家禽可以觅食,在草原上养鸡比在家中圈养喂粮食相比,平均每只鸡可以节省四五斤粮食,这些省出来的粮食完全是家禽从草原上自由觅食而来,那些虫子、种子和嫩叶。整个大汉可以每年要吃掉七八千万只鸡,如果全部喂粮食就要消耗四亿多斤粮食,如果把家禽放在草原上放养,就可以省下四亿多斤的粮食,这些粮食又可以养活一百多万贫民。其四,在草原养鸡鸭鹅,只需要利用草木生长的三四个月,加上孵育以及后期贩售所需要的时间,牧民前后花费不到六个月的时间,如果牧民转作专门养家禽,完全可以劳作半年,休息半年,传统的接冬羔、冬季放牧等辛苦活从此远离牧民。最关键的是,即使在劳作的半年时间内,放养鸡的劳动强度远远小于放养同类经济效益的牛羊,年龄大的牧民或妇女均可胜任。一个牧区妇女养殖二千只鸡,每天喂食三次,一次耗时不到一刻钟,还不及她为一只奶牛挤奶的时间,一个牧民可以轻松放养五千只家禽。其五,大大地提高了牧民的收入。这是这些好处里面最为关键的,我们再好的治理草原的想法,若是不能给这些牧民带来好处,注定都会失败的,失败的结果就是他们弃我们而去,投奔鲜卑人、丁零人。可以跟你们算一笔账,养一只鸡售卖出去可以赚二十钱,五千只鸡便是十万钱,综合起来还是比放养牛羊马赚得多些,而且轻松多了。其六,减少对草原的破坏,减少草原沙化的危险,促进草原的恢复。没有大型家畜过度放牧的威胁,那些刚刚遭受一些破坏的草场,比如白城子附近的草场,虽然露出沙地,但若是积极种草,放养家禽,就完全可以在一两年内把当地的草场恢复到最好的时候。其七,草原空气新鲜,没有中原地区的疫病,在草原放养鸡鸭鹅,很少得病,可以放心饲养。”魏延把在草原上放养家禽的七大好处说出来以后,田畴等官员面面相觑,魏延说的没错,这些好处都是可以确认而知的,只是将军一直身在军旅,怎么会知道这么多家禽饲养的事情。不过他们不敢问,魏延也不会告诉他们,自己在没有穿越前,曾经参观过蒙古牧区的一个大养鸡场。田畴想了一下,提出一个疑问:“主公,鸡鸭鹅等家禽,从草木间啄一些虫子吃,还则罢了,但是他们吃草籽、嫩叶、灌木籽、树种,会破坏牧草、灌木、树木的繁衍,恐不利于巩固水土。”46第400章 誓要收复河套魏延想了想,答道:“牧草、灌木、树木每年结子无数,最后繁育下来的有多少呢,大部分种子都因为散落的地方不适合生长,都坏掉了,与其让这些草籽种子白白坏掉,不如放些家禽去觅食。当然,草原上也不可能饲养太多家禽,养多了卖不出去。毕竟现在大汉民众的生活都不好,能有一碗稀饭吃就算不错了,谁还想买只鸡吃呢,以我推论,现在整个大汉民众平均一年吃不到一只鸡,一年食用的鸡鸭鹅数量不会超过五千万只,而且各个州郡的大汉民众都会在自家院落里养些鸡鸭鹅,完全能够自产自销,草原上头几年能够饲养的家禽不会超过三千万只,三十万牧民每个人能够饲养的不会超过一百只。当然等大家的生活水准都好起来了,每个人每年能吃上几十只鸡的时候,整个大汉一年要吃掉十亿只鸡的时候,草原上便可以放养几亿只鸡。”田畴又问道:“主公,现在就要开始推行吗”魏延仔细想了一下,轻轻摇摇头道:“先不要强力推行,先鼓励牧民们尝试着饲养一下家禽,要把养鸡鸭鹅的七大好处给牧民们讲解清楚,讲解清楚后,让他们自动自愿地向官府采买鸡种,不要强迫。”虽然搞了这么多措施来防止草原的沙漠化,但魏延还是对这里的生态环境不抱乐观态度。魏延经过这十数天的观察,发现一个让他很沮丧的事实,跟同纬度的欧罗巴大草原相比,大汉关外草原的缺点非常明显,土层薄、水位低、水量少,除了河套地区靠近黄河的区域之外,其他地方肯定不能大规摸开垦成耕地。不过大草原东部的贝加尔湖、松辽地区全是黑土带,夏天的气温也很高,贝加尔湖由于湖面辽阔,巨大的水体就是一个天然双向的巨型“空调机”,湖滨夏季气温比周围地区约低6c,冬季约高11c相对湿度较高,具有海洋性气候特征,风调雨顺的时候多。魏延准备将来扫平了鲜卑人、丁零人、扶余人以后,把大部分牧民都迁往那里居住,在那里半农半牧,慢慢地把北大荒开垦成北大仓。第401章 真败诱敌鸡鹿塞,位于朔方郡磴口县西北,在狼山西南段哈隆格峡谷南口,峡谷贯通狼山南北,谷底平坦,北依汉长城,东邻屠申泽,为汉代西北部门户,扼控穿越狼山之交通咽喉,西汉时期开始置塞,塞城临崖建筑,以石砌成,呈正方形,屹立于峡口西侧,位于哈隆乃山谷口外西侧的高地上,高出谷底约四丈左右,可谓易守难攻万夫莫敌的险要关隘。自东汉弃朔方县至临戎之后,鸡鹿塞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原有的作用,变成了一个残破的小城,里面只有一些无望的汉军卫戍老兵的后人留守在此,通过跟鲜卑人、匈奴人交易为生。先锋太史慈带领两万人马进驻这个城塞,立刻把这边残破的城墙整修完善。与此同时,徐晃领两万人马进驻到高阕关,高阕是阴山山脉在巴彦淖尔西北的一个缺口,状若门阙,故有此名,据传为赵武灵王所筑长城之终点,又是秦汉长城的重要关口,秦皇汉武的金戈铁马屡次从这里出塞越狼山北击匈奴,可当东汉放弃这些关隘两百年后,这里一片荒草,因为匈奴人和鲜卑人都没有兴趣防守在此,他们更青睐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涯。太史慈亲自督促人马修缮鸡鹿塞。他不停地巡视着城墙修缮的情况,并依据自己的经验给予指点。一个参军问询道:“太史将军,您为何如此重视这个鸡鹿塞呢这个破烂的关隘,实在没有什么可取之处。”太史慈扭头打量了一下这个参军,原来是从中央大学堂军事学院出来的军校生,之前从未有过军旅生涯的,难怪会问出这样浅显的问题。太史慈知道主公对这些军校生的器重,便没有像对一般军中将士那样冷厉,耐心解释道:“前朝时候,匈奴地单于庭就置于朔方郡西北之地,我们出兵越过阴山袭击匈奴,就必须要经由定襄、云中、五原、朔方这几条路线,由朔方出击,逾越阴山的主要通路,就是这鸡鹿塞,由此向北四十里,是大坝沟,再在向北行,就可以翻越阴山,进入漠北地区。这个鸡鹿塞,正是从朔方进入漠北的一条捷径。”那个参军恍然醒悟:“据说鲜卑的拓跋部占据了匈奴的故地,那个拓跋诘汾南下,也是要经过鸡鹿塞”太史慈心道,难怪主公如此看重这些军校生,他们虽然没有什么经验,但他们聪慧机智,能举一反三,成长很快,比那些大字不识一个的老兵来说,可造性强了很多。太史慈沉声道:“一百年前,大将军窦宪、耿秉领精骑八千,从这里出塞,攻入漠北,魏延把在草原上放养家禽的七大好处说出来以后,田畴等官员面面相觑,魏延说的没错,这些好处都是可以确认而知的,只是将军一直身在军旅,怎么会知道这么多家禽饲养的事情。不过他们不敢问,魏延也不会告诉他们,自己在没有穿越前,曾经参观过蒙古牧区的一个大养鸡场。田畴想了一下,提出一个疑问:“主公,鸡鸭鹅等家禽,从草木间啄一些虫子吃,还则罢了,但是他们吃草籽、嫩叶、灌木籽、树种,会破坏牧草、灌木、树木的繁衍,恐不利于巩固水土。”46第400章 誓要收复河套魏延想了想,答道:“牧草、灌木、树木每年结子无数,最后繁育下来的有多少呢,大部分种子都因为散落的地方不适合生长,都坏掉了,与其让这些草籽种子白白坏掉,不如放些家禽去觅食。当然,草原上也不可能饲养太多家禽,养多了卖不出去。毕竟现在大汉民众的生活都不好,能有一碗稀饭吃就算不错了,谁还想买只鸡吃呢,以我推论,现在整个大汉民众平均一年吃不到一只鸡,一年食用的鸡鸭鹅数量不会超过五千万只,而且各个州郡的大汉民众都会在自家院落里养些鸡鸭鹅,完全能够自产自销,草原上头几年能够饲养的家禽不会超过三千万只,三十万牧民每个人能够饲养的不会超过一百只。当然等大家的生活水准都好起来了,每个人每年能吃上几十只鸡的时候,整个大汉一年要吃掉十亿只鸡的时候,草原上便可以放养几亿只鸡。”田畴又问道:“主公,现在就要开始推行吗”魏延仔细想了一下,轻轻摇摇头道:“先不要强力推行,先鼓励牧民们尝试着饲养一下家禽,要把养鸡鸭鹅的七大好处给牧民们讲解清楚,讲解清楚后,让他们自动自愿地向官府采买鸡种,不要强迫。”虽然搞了这么多措施来防止草原的沙漠化,但魏延还是对这里的生态环境不抱乐观态度。魏延经过这十数天的观察,发现一个让他很沮丧的事实,跟同纬度的欧罗巴大草原相比,大汉关外草原的缺点非常明显,土层薄、水位低、水量少,除了河套地区靠近黄河的区域之外,其他地方肯定不能大规摸开垦成耕地。不过大草原东部的贝加尔湖、松辽地区全是黑土带,夏天的气温也很高,贝加尔湖由于湖面辽阔,巨大的水体就是一个天然双向的巨型“空调机”,湖滨夏季气温比周围地区约低6c,冬季约高11c相对湿度较高,具有海洋性气候特征,风调雨顺的时候多。魏延准备将来扫平了鲜卑人、丁零人、扶余人以后,把大部分牧民都迁往那里居住,在那里半农半牧,慢慢地把北大荒开垦成北大仓。第401章 真败诱敌鸡鹿塞,位于朔方郡磴口县西北,在狼山西南段哈隆格峡谷南口,峡谷贯通狼山南北,谷底平坦,北依汉长城,东邻屠申泽,为汉代西北部门户,扼控穿越狼山之交通咽喉,西汉时期开始置塞,塞城临崖建筑,以石砌成,呈正方形,屹立于峡口西侧,位于哈隆乃山谷口外西侧的高地上,高出谷底约四丈左右,可谓易守难攻万夫莫敌的险要关隘。自东汉弃朔方县至临戎之后,鸡鹿塞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原有的作用,变成了一个残破的小城,里面只有一些无望的汉军卫戍老兵的后人留守在此,通过跟鲜卑人、匈奴人交易为生。先锋太史慈带领两万人马进驻这个城塞,立刻把这边残破的城墙整修完善。与此同时,徐晃领两万人马进驻到高阕关,高阕是阴山山脉在巴彦淖尔西北的一个缺口,状若门阙,故有此名,据传为赵武灵王所筑长城之终点,又是秦汉长城的重要关口,秦皇汉武的金戈铁马屡次从这里出塞越狼山北击匈奴,可当东汉放弃这些关隘两百年后,这里一片荒草,因为匈奴人和鲜卑人都没有兴趣防守在此,他们更青睐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涯。太史慈亲自督促人马修缮鸡鹿塞。他不停地巡视着城墙修缮的情况,并依据自己的经验给予指点。一个参军问询道:“太史将军,您为何如此重视这个鸡鹿塞呢这个破烂的关隘,实在没有什么可取之处。”太史慈扭头打量了一下这个参军,原来是从中央大学堂军事学院出来的军校生,之前从未有过军旅生涯的,难怪会问出这样浅显的问题。太史慈知道主公对这些军校生的器重,便没有像对一般军中将士那样冷厉,耐心解释道:“前朝时候,匈奴地单于庭就置于朔方郡西北之地,我们出兵越过阴山袭击匈奴,就必须要经由定襄、云中、五原、朔方这几条路线,由朔方出击,逾越阴山的主要通路,就是这鸡鹿塞,由此向北四十里,是大坝沟,再在向北行,就可以翻越阴山,进入漠北地区。这个鸡鹿塞,正是从朔方进入漠北的一条捷径。”那个参军恍然醒悟:“据说鲜卑的拓跋部占据了匈奴的故地,那个拓跋诘汾南下,也是要经过鸡鹿塞”太史慈心道,难怪主公如此看重这些军校生,他们虽然没有什么经验,但他们聪慧机智,能举一反三,成长很快,比那些大字不识一个的老兵来说,可造性强了很多。太史慈沉声道:“一百年前,大将军窦宪、耿秉领精骑八千,从这里出塞,攻入漠北,魏延把在草原上放养家禽的七大好处说出来以后,田畴等官员面面相觑,魏延说的没错,这些好处都是可以确认而知的,只是将军一直身在军旅,怎么会知道这么多家禽饲养的事情。不过他们不敢问,魏延也不会告诉他们,自己在没有穿越前,曾经参观过蒙古牧区的一个大养鸡场。田畴想了一下,提出一个疑问:“主公,鸡鸭鹅等家禽,从草木间啄一些虫子吃,还则罢了,但是他们吃草籽、嫩叶、灌木籽、树种,会破坏牧草、灌木、树木的繁衍,恐不利于巩固水土。”46第400章 誓要收复河套魏延想了想,答道:“牧草、灌木、树木每年结子无数,最后繁育下来的有多少呢,大部分种子都因为散落的地方不适合生长,都坏掉了,与其让这些草籽种子白白坏掉,不如放些家禽去觅食。当然,草原上也不可能饲养太多家禽,养多了卖不出去。毕竟现在大汉民众的生活都不好,能有一碗稀饭吃就算不错了,谁还想买只鸡吃呢,以我推论,现在整个大汉民众平均一年吃不到一只鸡,一年食用的鸡鸭鹅数量不会超过五千万只,而且各个州郡的大汉民众都会在自家院落里养些鸡鸭鹅,完全能够自产自销,草原上头几年能够饲养的家禽不会超过三千万只,三十万牧民每个人能够饲养的不会超过一百只。当然等大家的生活水准都好起来了,每个人每年能吃上几十只鸡的时候,整个大汉一年要吃掉十亿只鸡的时候,草原上便可以放养几亿只鸡。”田畴又问道:“主公,现在就要开始推行吗”魏延仔细想了一下,轻轻摇摇头道:“先不要强力推行,先鼓励牧民们尝试着饲养一下家禽,要把养鸡鸭鹅的七大好处给牧民们讲解清楚,讲解清楚后,让他们自动自愿地向官府采买鸡种,不要强迫。”虽然搞了这么多措施来防止草原的沙漠化,但魏延还是对这里的生态环境不抱乐观态度。魏延经过这十数天的观察,发现一个让他很沮丧的事实,跟同纬度的欧罗巴大草原相比,大汉关外草原的缺点非常明显,土层薄、水位低、水量少,除了河套地区靠近黄河的区域之外,其他地方肯定不能大规摸开垦成耕地。不过大草原东部的贝加尔湖、松辽地区全是黑土带,夏天的气温也很高,贝加尔湖由于湖面辽阔,巨大的水体就是一个天然双向的巨型“空调机”,湖滨夏季气温比周围地区约低6c,冬季约高11c相对湿度较高,具有海洋性气候特征,风调雨顺的时候多。魏延准备将来扫平了鲜卑人、丁零人、扶余人以后,把大部分牧民都迁往那里居住,在那里半农半牧,慢慢地把北大荒开垦成北大仓。第401章 真败诱敌鸡鹿塞,位于朔方郡磴口县西北,在狼山西南段哈隆格峡谷南口,峡谷贯通狼山南北,谷底平坦,北依汉长城,东邻屠申泽,为汉代西北部门户,扼控穿越狼山之交通咽喉,西汉时期开始置塞,塞城临崖建筑,以石砌成,呈正方形,屹立于峡口西侧,位于哈隆乃山谷口外西侧的高地上,高出谷底约四丈左右,可谓易守难攻万夫莫敌的险要关隘。自东汉弃朔方县至临戎之后,鸡鹿塞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原有的作用,变成了一个残破的小城,里面只有一些无望的汉军卫戍老兵的后人留守在此,通过跟鲜卑人、匈奴人交易为生。先锋太史慈带领两万人马进驻这个城塞,立刻把这边残破的城墙整修完善。与此同时,徐晃领两万人马进驻到高阕关,高阕是阴山山脉在巴彦淖尔西北的一个缺口,状若门阙,故有此名,据传为赵武灵王所筑长城之终点,又是秦汉长城的重要关口,秦皇汉武的金戈铁马屡次从这里出塞越狼山北击匈奴,可当东汉放弃这些关隘两百年后,这里一片荒草,因为匈奴人和鲜卑人都没有兴趣防守在此,他们更青睐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涯。太史慈亲自督促人马修缮鸡鹿塞。他不停地巡视着城墙修缮的情况,并依据自己的经验给予指点。一个参军问询道:“太史将军,您为何如此重视这个鸡鹿塞呢这个破烂的关隘,实在没有什么可取之处。”太史慈扭头打量了一下这个参军,原来是从中央大学堂军事学院出来的军校生,之前从未有过军旅生涯的,难怪会问出这样浅显的问题。太史慈知道主公对这些军校生的器重,便没有像对一般军中将士那样冷厉,耐心解释道:“前朝时候,匈奴地单于庭就置于朔方郡西北之地,我们出兵越过阴山袭击匈奴,就必须要经由定襄、云中、五原、朔方这几条路线,由朔方出击,逾越阴山的主要通路,就是这鸡鹿塞,由此向北四十里,是大坝沟,再在向北行,就可以翻越阴山,进入漠北地区。这个鸡鹿塞,正是从朔方进入漠北的一条捷径。”那个参军恍然醒悟:“据说鲜卑的拓跋部占据了匈奴的故地,那个拓跋诘汾南下,也是要经过鸡鹿塞”太史慈心道,难怪主公如此看重这些军校生,他们虽然没有什么经验,但他们聪慧机智,能举一反三,成长很快,比那些大字不识一个的老兵来说,可造性强了很多。太史慈沉声道:“一百年前,大将军窦宪、耿秉领精骑八千,从这里出塞,攻入漠北,魏延把在草原上放养家禽的七大好处说出来以后,田畴等官员面面相觑,魏延说的没错,这些好处都是可以确认而知的,只是将军一直身在军旅,怎么会知道这么多家禽饲养的事情。不过他们不敢问,魏延也不会告诉他们,自己在没有穿越前,曾经参观过蒙古牧区的一个大养鸡场。田畴想了一下,提出一个疑问:“主公,鸡鸭鹅等家禽,从草木间啄一些虫子吃,还则罢了,但是他们吃草籽、嫩叶、灌木籽、树种,会破坏牧草、灌木、树木的繁衍,恐不利于巩固水土。”46第400章 誓要收复河套魏延想了想,答道:“牧草、灌木、树木每年结子无数,最后繁育下来的有多少呢,大部分种子都因为散落的地方不适合生长,都坏掉了,与其让这些草籽种子白白坏掉,不如放些家禽去觅食。当然,草原上也不可能饲养太多家禽,养多了卖不出去。毕竟现在大汉民众的生活都不好,能有一碗稀饭吃就算不错了,谁还想买只鸡吃呢,以我推论,现在整个大汉民众平均一年吃不到一只鸡,一年食用的鸡鸭鹅数量不会超过五千万只,而且各个州郡的大汉民众都会在自家院落里养些鸡鸭鹅,完全能够自产自销,草原上头几年能够饲养的家禽不会超过三千万只,三十万牧民每个人能够饲养的不会超过一百只。当然等大家的生活水准都好起来了,每个人每年能吃上几十只鸡的时候,整个大汉一年要吃掉十亿只鸡的时候,草原上便可以放养几亿只鸡。”田畴又问道:“主公,现在就要开始推行吗”魏延仔细想了一下,轻轻摇摇头道:“先不要强力推行,先鼓励牧民们尝试着饲养一下家禽,要把养鸡鸭鹅的七大好处给牧民们讲解清楚,讲解清楚后,让他们自动自愿地向官府采买鸡种,不要强迫。”虽然搞了这么多措施来防止草原的沙漠化,但魏延还是对这里的生态环境不抱乐观态度。魏延经过这十数天的观察,发现一个让他很沮丧的事实,跟同纬度的欧罗巴大草原相比,大汉关外草原的缺点非常明显,土层薄、水位低、水量少,除了河套地区靠近黄河的区域之外,其他地方肯定不能大规摸开垦成耕地。不过大草原东部的贝加尔湖、松辽地区全是黑土带,夏天的气温也很高,贝加尔湖由于湖面辽阔,巨大的水体就是一个天然双向的巨型“空调机”,湖滨夏季气温比周围地区约低6c,冬季约高11c相对湿度较高,具有海洋性气候特征,风调雨顺的时候多。魏延准备将来扫平了鲜卑人、丁零人、扶余人以后,把大部分牧民都迁往那里居住,在那里半农半牧,慢慢地把北大荒开垦成北大仓。第401章 真败诱敌鸡鹿塞,位于朔方郡磴口县西北,在狼山西南段哈隆格峡谷南口,峡谷贯通狼山南北,谷底平坦,北依汉长城,东邻屠申泽,为汉代西北部门户,扼控穿越狼山之交通咽喉,西汉时期开始置塞,塞城临崖建筑,以石砌成,呈正方形,屹立于峡口西侧,位于哈隆乃山谷口外西侧的高地上,高出谷底约四丈左右,可谓易守难攻万夫莫敌的险要关隘。自东汉弃朔方县至临戎之后,鸡鹿塞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原有的作用,变成了一个残破的小城,里面只有一些无望的汉军卫戍老兵的后人留守在此,通过跟鲜卑人、匈奴人交易为生。先锋太史慈带领两万人马进驻这个城塞,立刻把这边残破的城墙整修完善。与此同时,徐晃领两万人马进驻到高阕关,高阕是阴山山脉在巴彦淖尔西北的一个缺口,状若门阙,故有此名,据传为赵武灵王所筑长城之终点,又是秦汉长城的重要关口,秦皇汉武的金戈铁马屡次从这里出塞越狼山北击匈奴,可当东汉放弃这些关隘两百年后,这里一片荒草,因为匈奴人和鲜卑人都没有兴趣防守在此,他们更青睐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涯。太史慈亲自督促人马修缮鸡鹿塞。他不停地巡视着城墙修缮的情况,并依据自己的经验给予指点。一个参军问询道:“太史将军,您为何如此重视这个鸡鹿塞呢这个破烂的关隘,实在没有什么可取之处。”太史慈扭头打量了一下这个参军,原来是从中央大学堂军事学院出来的军校生,之前从未有过军旅生涯的,难怪会问出这样浅显的问题。太史慈知道主公对这些军校生的器重,便没有像对一般军中将士那样冷厉,耐心解释道:“前朝时候,匈奴地单于庭就置于朔方郡西北之地,我们出兵越过阴山袭击匈奴,就必须要经由定襄、云中、五原、朔方这几条路线,由朔方出击,逾越阴山的主要通路,就是这鸡鹿塞,由此向北四十里,是大坝沟,再在向北行,就可以翻越阴山,进入漠北地区。这个鸡鹿塞,正是从朔方进入漠北的一条捷径。”那个参军恍然醒悟:“据说鲜卑的拓跋部占据了匈奴的故地,那个拓跋诘汾南下,也是要经过鸡鹿塞”太史慈心道,难怪主公如此看重这些军校生,他们虽然没有什么经验,但他们聪慧机智,能举一反三,成长很快,比那些大字不识一个的老兵来说,可造性强了很多。太史慈沉声道:“一百年前,大将军窦宪、耿秉领精骑八千,从这里出塞,攻入漠北,魏延把在草原上放养家禽的七大好处说出来以后,田畴等官员面面相觑,魏延说的没错,这些好处都是可以确认而知的,只是将军一直身在军旅,怎么会知道这么多家禽饲养的事情。不过他们不敢问,魏延也不会告诉他们,自己在没有穿越前,曾经参观过蒙古牧区的一个大养鸡场。田畴想了一下,提出一个疑问:“主公,鸡鸭鹅等家禽,从草木间啄一些虫子吃,还则罢了,但是他们吃草籽、嫩叶、灌木籽、树种,会破坏牧草、灌木、树木的繁衍,恐不利于巩固水土。”46第400章 誓要收复河套魏延想了想,答道:“牧草、灌木、树木每年结子无数,最后繁育下来的有多少呢,大部分种子都因为散落的地方不适合生长,都坏掉了,与其让这些草籽种子白白坏掉,不如放些家禽去觅食。当然,草原上也不可能饲养太多家禽,养多了卖不出去。毕竟现在大汉民众的生活都不好,能有一碗稀饭吃就算不错了,谁还想买只鸡吃呢,以我推论,现在整个大汉民众平均一年吃不到一只鸡,一年食用的鸡鸭鹅数量不会超过五千万只,而且各个州郡的大汉民众都会在自家院落里养些鸡鸭鹅,完全能够自产自销,草原上头几年能够饲养的家禽不会超过三千万只,三十万牧民每个人能够饲养的不会超过一百只。当然等大家的生活水准都好起来了,每个人每年能吃上几十只鸡的时候,整个大汉一年要吃掉十亿只鸡的时候,草原上便可以放养几亿只鸡。”田畴又问道:“主公,现在就要开始推行吗”魏延仔细想了一下,轻轻摇摇头道:“先不要强力推行,先鼓励牧民们尝试着饲养一下家禽,要把养鸡鸭鹅的七大好处给牧民们讲解清楚,讲解清楚后,让他们自动自愿地向官府采买鸡种,不要强迫。”虽然搞了这么多措施来防止草原的沙漠化,但魏延还是对这里的生态环境不抱乐观态度。魏延经过这十数天的观察,发现一个让他很沮丧的事实,跟同纬度的欧罗巴大草原相比,大汉关外草原的缺点非常明显,土层薄、水位低、水量少,除了河套地区靠近黄河的区域之外,其他地方肯定不能大规摸开垦成耕地。不过大草原东部的贝加尔湖、松辽地区全是黑土带,夏天的气温也很高,贝加尔湖由于湖面辽阔,巨大的水体就是一个天然双向的巨型“空调机”,湖滨夏季气温比周围地区约低6c,冬季约高11c相对湿度较高,具有海洋性气候特征,风调雨顺的时候多。魏延准备将来扫平了鲜卑人、丁零人、扶余人以后,把大部分牧民都迁往那里居住,在那里半农半牧,慢慢地把北大荒开垦成北大仓。第401章 真败诱敌鸡鹿塞,位于朔方郡磴口县西北,在狼山西南段哈隆格峡谷南口,峡谷贯通狼山南北,谷底平坦,北依汉长城,东邻屠申泽,为汉代西北部门户,扼控穿越狼山之交通咽喉,西汉时期开始置塞,塞城临崖建筑,以石砌成,呈正方形,屹立于峡口西侧,位于哈隆乃山谷口外西侧的高地上,高出谷底约四丈左右,可谓易守难攻万夫莫敌的险要关隘。自东汉弃朔方县至临戎之后,鸡鹿塞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原有的作用,变成了一个残破的小城,里面只有一些无望的汉军卫戍老兵的后人留守在此,通过跟鲜卑人、匈奴人交易为生。先锋太史慈带领两万人马进驻这个城塞,立刻把这边残破的城墙整修完善。与此同时,徐晃领两万人马进驻到高阕关,高阕是阴山山脉在巴彦淖尔西北的一个缺口,状若门阙,故有此名,据传为赵武灵王所筑长城之终点,又是秦汉长城的重要关口,秦皇汉武的金戈铁马屡次从这里出塞越狼山北击匈奴,可当东汉放弃这些关隘两百年后,这里一片荒草,因为匈奴人和鲜卑人都没有兴趣防守在此,他们更青睐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涯。太史慈亲自督促人马修缮鸡鹿塞。他不停地巡视着城墙修缮的情况,并依据自己的经验给予指点。一个参军问询道:“太史将军,您为何如此重视这个鸡鹿塞呢这个破烂的关隘,实在没有什么可取之处。”太史慈扭头打量了一下这个参军,原来是从中央大学堂军事学院出来的军校生,之前从未有过军旅生涯的,难怪会问出这样浅显的问题。太史慈知道主公对这些军校生的器重,便没有像对一般军中将士那样冷厉,耐心解释道:“前朝时候,匈奴地单于庭就置于朔方郡西北之地,我们出兵越过阴山袭击匈奴,就必须要经由定襄、云中、五原、朔方这几条路线,由朔方出击,逾越阴山的主要通路,就是这鸡鹿塞,由此向北四十里,是大坝沟,再在向北行,就可以翻越阴山,进入漠北地区。这个鸡鹿塞,正是从朔方进入漠北的一条捷径。”那个参军恍然醒悟:“据说鲜卑的拓跋部占据了匈奴的故地,那个拓跋诘汾南下,也是要经过鸡鹿塞”太史慈心道,难怪主公如此看重这些军校生,他们虽然没有什么经验,但他们聪慧机智,能举一反三,成长很快,比那些大字不识一个的老兵来说,可造性强了很多。太史慈沉声道:“一百年前,大将军窦宪、耿秉领精骑八千,从这里出塞,攻入漠北,魏延把在草原上放养家禽的七大好处说出来以后,田畴等官员面面相觑,魏延说的没错,这些好处都是可以确认而知的,只是将军一直身在军旅,怎么会知道这么多家禽饲养的事情。不过他们不敢问,魏延也不会告诉他们,自己在没有穿越前,曾经参观过蒙古牧区的一个大养鸡场。田畴想了一下,提出一个疑问:“主公,鸡鸭鹅等家禽,从草木间啄一些虫子吃,还则罢了,但是他们吃草籽、嫩叶、灌木籽、树种,会破坏牧草、灌木、树木的繁衍,恐不利于巩固水土。”46第400章 誓要收复河套魏延想了想,答道:“牧草、灌木、树木每年结子无数,最后繁育下来的有多少呢,大部分种子都因为散落的地方不适合生长,都坏掉了,与其让这些草籽种子白白坏掉,不如放些家禽去觅食。当然,草原上也不可能饲养太多家禽,养多了卖不出去。毕竟现在大汉民众的生活都不好,能有一碗稀饭吃就算不错了,谁还想买只鸡吃呢,以我推论,现在整个大汉民众平均一年吃不到一只鸡,一年食用的鸡鸭鹅数量不会超过五千万只,而且各个州郡的大汉民众都会在自家院落里养些鸡鸭鹅,完全能够自产自销,草原上头几年能够饲养的家禽不会超过三千万只,三十万牧民每个人能够饲养的不会超过一百只。当然等大家的生活水准都好起来了,每个人每年能吃上几十只鸡的时候,整个大汉一年要吃掉十亿只鸡的时候,草原上便可以放养几亿只鸡。”田畴又问道:“主公,现在就要开始推行吗”魏延仔细想了一下,轻轻摇摇头道:“先不要强力推行,先鼓励牧民们尝试着饲养一下家禽,要把养鸡鸭鹅的七大好处给牧民们讲解清楚,讲解清楚后,让他们自动自愿地向官府采买鸡种,不要强迫。”虽然搞了这么多措施来防止草原的沙漠化,但魏延还是对这里的生态环境不抱乐观态度。魏延经过这十数天的观察,发现一个让他很沮丧的事实,跟同纬度的欧罗巴大草原相比,大汉关外草原的缺点非常明显,土层薄、水位低、水量少,除了河套地区靠近黄河的区域之外,其他地方肯定不能大规摸开垦成耕地。不过大草原东部的贝加尔湖、松辽地区全是黑土带,夏天的气温也很高,贝加尔湖由于湖面辽阔,巨大的水体就是一个天然双向的巨型“空调机”,湖滨夏季气温比周围地区约低6c,冬季约高11c相对湿度较高,具有海洋性气候特征,风调雨顺的时候多。魏延准备将来扫平了鲜卑人、丁零人、扶余人以后,把大部分牧民都迁往那里居住,在那里半农半牧,慢慢地把北大荒开垦成北大仓。第401章 真败诱敌鸡鹿塞,位于朔方郡磴口县西北,在狼山西南段哈隆格峡谷南口,峡谷贯通狼山南北,谷底平坦,北依汉长城,东邻屠申泽,为汉代西北部门户,扼控穿越狼山之交通咽喉,西汉时期开始置塞,塞城临崖建筑,以石砌成,呈正方形,屹立于峡口西侧,位于哈隆乃山谷口外西侧的高地上,高出谷底约四丈左右,可谓易守难攻万夫莫敌的险要关隘。自东汉弃朔方县至临戎之后,鸡鹿塞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原有的作用,变成了一个残破的小城,里面只有一些无望的汉军卫戍老兵的后人留守在此,通过跟鲜卑人、匈奴人交易为生。先锋太史慈带领两万人马进驻这个城塞,立刻把这边残破的城墙整修完善。与此同时,徐晃领两万人马进驻到高阕关,高阕是阴山山脉在巴彦淖尔西北的一个缺口,状若门阙,故有此名,据传为赵武灵王所筑长城之终点,又是秦汉长城的重要关口,秦皇汉武的金戈铁马屡次从这里出塞越狼山北击匈奴,可当东汉放弃这些关隘两百年后,这里一片荒草,因为匈奴人和鲜卑人都没有兴趣防守在此,他们更青睐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涯。太史慈亲自督促人马修缮鸡鹿塞。他不停地巡视着城墙修缮的情况,并依据自己的经验给予指点。一个参军问询道:“太史将军,您为何如此重视这个鸡鹿塞呢这个破烂的关隘,实在没有什么可取之处。”太史慈扭头打量了一下这个参军,原来是从中央大学堂军事学院出来的军校生,之前从未有过军旅生涯的,难怪会问出这样浅显的问题。太史慈知道主公对这些军校生的器重,便没有像对一般军中将士那样冷厉,耐心解释道:“前朝时候,匈奴地单于庭就置于朔方郡西北之地,我们出兵越过阴山袭击匈奴,就必须要经由定襄、云中、五原、朔方这几条路线,由朔方出击,逾越阴山的主要通路,就是这鸡鹿塞,由此向北四十里,是大坝沟,再在向北行,就可以翻越阴山,进入漠北地区。这个鸡鹿塞,正是从朔方进入漠北的一条捷径。”那个参军恍然醒悟:“据说鲜卑的拓跋部占据了匈奴的故地,那个拓跋诘汾南下,也是要经过鸡鹿塞”太史慈心道,难怪主公如此看重这些军校生,他们虽然没有什么经验,但他们聪慧机智,能举一反三,成长很快,比那些大字不识一个的老兵来说,可造性强了很多。太史慈沉声道:“一百年前,大将军窦宪、耿秉领精骑八千,从这里出塞,攻入漠北,魏延把在草原上放养家禽的七大好处说出来以后,田畴等官员面面相觑,魏延说的没错,这些好处都是可以确认而知的,只是将军一直身在军旅,怎么会知道这么多家禽饲养的事情。不过他们不敢问,魏延也不会告诉他们,自己在没有穿越前,曾经参观过蒙古牧区的一个大养鸡场。田畴想了一下,提出一个疑问:“主公,鸡鸭鹅等家禽,从草木间啄一些虫子吃,还则罢了,但是他们吃草籽、嫩叶、灌木籽、树种,会破坏牧草、灌木、树木的繁衍,恐不利于巩固水土。”46第400章 誓要收复河套魏延想了想,答道:“牧草、灌木、树木每年结子无数,最后繁育下来的有多少呢,大部分种子都因为散落的地方不适合生长,都坏掉了,与其让这些草籽种子白白坏掉,不如放些家禽去觅食。当然,草原上也不可能饲养太多家禽,养多了卖不出去。毕竟现在大汉民众的生活都不好,能有一碗稀饭吃就算不错了,谁还想买只鸡吃呢,以我推论,现在整个大汉民众平均一年吃不到一只鸡,一年食用的鸡鸭鹅数量不会超过五千万只,而且各个州郡的大汉民众都会在自家院落里养些鸡鸭鹅,完全能够自产自销,草原上头几年能够饲养的家禽不会超过三千万只,三十万牧民每个人能够饲养的不会超过一百只。当然等大家的生活水准都好起来了,每个人每年能吃上几十只鸡的时候,整个大汉一年要吃掉十亿只鸡的时候,草原上便可以放养几亿只鸡。”田畴又问道:“主公,现在就要开始推行吗”魏延仔细想了一下,轻轻摇摇头道:“先不要强力推行,先鼓励牧民们尝试着饲养一下家禽,要把养鸡鸭鹅的七大好处给牧民们讲解清楚,讲解清楚后,让他们自动自愿地向官府采买鸡种,不要强迫。”虽然搞了这么多措施来防止草原的沙漠化,但魏延还是对这里的生态环境不抱乐观态度。魏延经过这十数天的观察,发现一个让他很沮丧的事实,跟同纬度的欧罗巴大草原相比,大汉关外草原的缺点非常明显,土层薄、水位低、水量少,除了河套地区靠近黄河的区域之外,其他地方肯定不能大规摸开垦成耕地。不过大草原东部的贝加尔湖、松辽地区全是黑土带,夏天的气温也很高,贝加尔湖由于湖面辽阔,巨大的水体就是一个天然双向的巨型“空调机”,湖滨夏季气温比周围地区约低6c,冬季约高11c相对湿度较高,具有海洋性气候特征,风调雨顺的时候多。魏延准备将来扫平了鲜卑人、丁零人、扶余人以后,把大部分牧民都迁往那里居住,在那里半农半牧,慢慢地把北大荒开垦成北大仓。第401章 真败诱敌鸡鹿塞,位于朔方郡磴口县西北,在狼山西南段哈隆格峡谷南口,峡谷贯通狼山南北,谷底平坦,北依汉长城,东邻屠申泽,为汉代西北部门户,扼控穿越狼山之交通咽喉,西汉时期开始置塞,塞城临崖建筑,以石砌成,呈正方形,屹立于峡口西侧,位于哈隆乃山谷口外西侧的高地上,高出谷底约四丈左右,可谓易守难攻万夫莫敌的险要关隘。自东汉弃朔方县至临戎之后,鸡鹿塞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原有的作用,变成了一个残破的小城,里面只有一些无望的汉军卫戍老兵的后人留守在此,通过跟鲜卑人、匈奴人交易为生。先锋太史慈带领两万人马进驻这个城塞,立刻把这边残破的城墙整修完善。与此同时,徐晃领两万人马进驻到高阕关,高阕是阴山山脉在巴彦淖尔西北的一个缺口,状若门阙,故有此名,据传为赵武灵王所筑长城之终点,又是秦汉长城的重要关口,秦皇汉武的金戈铁马屡次从这里出塞越狼山北击匈奴,可当东汉放弃这些关隘两百年后,这里一片荒草,因为匈奴人和鲜卑人都没有兴趣防守在此,他们更青睐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涯。太史慈亲自督促人马修缮鸡鹿塞。他不停地巡视着城墙修缮的情况,并依据自己的经验给予指点。一个参军问询道:“太史将军,您为何如此重视这个鸡鹿塞呢这个破烂的关隘,实在没有什么可取之处。”太史慈扭头打量了一下这个参军,原来是从中央大学堂军事学院出来的军校生,之前从未有过军旅生涯的,难怪会问出这样浅显的问题。太史慈知道主公对这些军校生的器重,便没有像对一般军中将士那样冷厉,耐心解释道:“前朝时候,匈奴地单于庭就置于朔方郡西北之地,我们出兵越过阴山袭击匈奴,就必须要经由定襄、云中、五原、朔方这几条路线,由朔方出击,逾越阴山的主要通路,就是这鸡鹿塞,由此向北四十里,是大坝沟,再在向北行,就可以翻越阴山,进入漠北地区。这个鸡鹿塞,正是从朔方进入漠北的一条捷径。”那个参军恍然醒悟:“据说鲜卑的拓跋部占据了匈奴的故地,那个拓跋诘汾南下,也是要经过鸡鹿塞”太史慈心道,难怪主公如此看重这些军校生,他们虽然没有什么经验,但他们聪慧机智,能举一反三,成长很快,比那些大字不识一个的老兵来说,可造性强了很多。太史慈沉声道:“一百年前,大将军窦宪、耿秉领精骑八千,从这里出塞,攻入漠北,魏延把在草原上放养家禽的七大好处说出来以后,田畴等官员面面相觑,魏延说的没错,这些好处都是可以确认而知的,只是将军一直身在军旅,怎么会知道这么多家禽饲养的事情。不过他们不敢问,魏延也不会告诉他们,自己在没有穿越前,曾经参观过蒙古牧区的一个大养鸡场。田畴想了一下,提出一个疑问:“主公,鸡鸭鹅等家禽,从草木间啄一些虫子吃,还则罢了,但是他们吃草籽、嫩叶、灌木籽、树种,会破坏牧草、灌木、树木的繁衍,恐不利于巩固水土。”46第400章 誓要收复河套魏延想了想,答道:“牧草、灌木、树木每年结子无数,最后繁育下来的有多少呢,大部分种子都因为散落的地方不适合生长,都坏掉了,与其让这些草籽种子白白坏掉,不如放些家禽去觅食。当然,草原上也不可能饲养太多家禽,养多了卖不出去。毕竟现在大汉民众的生活都不好,能有一碗稀饭吃就算不错了,谁还想买只鸡吃呢,以我推论,现在整个大汉民众平均一年吃不到一只鸡,一年食用的鸡鸭鹅数量不会超过五千万只,而且各个州郡的大汉民众都会在自家院落里养些鸡鸭鹅,完全能够自产自销,草原上头几年能够饲养的家禽不会超过三千万只,三十万牧民每个人能够饲养的不会超过一百只。当然等大家的生活水准都好起来了,每个人每年能吃上几十只鸡的时候,整个大汉一年要吃掉十亿只鸡的时候,草原上便可以放养几亿只鸡。”田畴又问道:“主公,现在就要开始推行吗”魏延仔细想了一下,轻轻摇摇头道:“先不要强力推行,先鼓励牧民们尝试着饲养一下家禽,要把养鸡鸭鹅的七大好处给牧民们讲解清楚,讲解清楚后,让他们自动自愿地向官府采买鸡种,不要强迫。”虽然搞了这么多措施来防止草原的沙漠化,但魏延还是对这里的生态环境不抱乐观态度。魏延经过这十数天的观察,发现一个让他很沮丧的事实,跟同纬度的欧罗巴大草原相比,大汉关外草原的缺点非常明显,土层薄、水位低、水量少,除了河套地区靠近黄河的区域之外,其他地方肯定不能大规摸开垦成耕地。不过大草原东部的贝加尔湖、松辽地区全是黑土带,夏天的气温也很高,贝加尔湖由于湖面辽阔,巨大的水体就是一个天然双向的巨型“空调机”,湖滨夏季气温比周围地区约低6c,冬季约高11c相对湿度较高,具有海洋性气候特征,风调雨顺的时候多。魏延准备将来扫平了鲜卑人、丁零人、扶余人以后,把大部分牧民都迁往那里居住,在那里半农半牧,慢慢地把北大荒开垦成北大仓。第401章 真败诱敌鸡鹿塞,位于朔方郡磴口县西北,在狼山西南段哈隆格峡谷南口,峡谷贯通狼山南北,谷底平坦,北依汉长城,东邻屠申泽,为汉代西北部门户,扼控穿越狼山之交通咽喉,西汉时期开始置塞,塞城临崖建筑,以石砌成,呈正方形,屹立于峡口西侧,位于哈隆乃山谷口外西侧的高地上,高出谷底约四丈左右,可谓易守难攻万夫莫敌的险要关隘。自东汉弃朔方县至临戎之后,鸡鹿塞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原有的作用,变成了一个残破的小城,里面只有一些无望的汉军卫戍老兵的后人留守在此,通过跟鲜卑人、匈奴人交易为生。先锋太史慈带领两万人马进驻这个城塞,立刻把这边残破的城墙整修完善。与此同时,徐晃领两万人马进驻到高阕关,高阕是阴山山脉在巴彦淖尔西北的一个缺口,状若门阙,故有此名,据传为赵武灵王所筑长城之终点,又是秦汉长城的重要关口,秦皇汉武的金戈铁马屡次从这里出塞越狼山北击匈奴,可当东汉放弃这些关隘两百年后,这里一片荒草,因为匈奴人和鲜卑人都没有兴趣防守在此,他们更青睐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涯。太史慈亲自督促人马修缮鸡鹿塞。他不停地巡视着城墙修缮的情况,并依据自己的经验给予指点。一个参军问询道:“太史将军,您为何如此重视这个鸡鹿塞呢这个破烂的关隘,实在没有什么可取之处。”太史慈扭头打量了一下这个参军,原来是从中央大学堂军事学院出来的军校生,之前从未有过军旅生涯的,难怪会问出这样浅显的问题。太史慈知道主公对这些军校生的器重,便没有像对一般军中将士那样冷厉,耐心解释道:“前朝时候,匈奴地单于庭就置于朔方郡西北之地,我们出兵越过阴山袭击匈奴,就必须要经由定襄、云中、五原、朔方这几条路线,由朔方出击,逾越阴山的主要通路,就是这鸡鹿塞,由此向北四十里,是大坝沟,再在向北行,就可以翻越阴山,进入漠北地区。这个鸡鹿塞,正是从朔方进入漠北的一条捷径。”那个参军恍然醒悟:“据说鲜卑的拓跋部占据了匈奴的故地,那个拓跋诘汾南下,也是要经过鸡鹿塞”太史慈心道,难怪主公如此看重这些军校生,他们虽然没有什么经验,但他们聪慧机智,能举一反三,成长很快,比那些大字不识一个的老兵来说,可造性强了很多。太史慈沉声道:“一百年前,大将军窦宪、耿秉领精骑八千,从这里出塞,攻入漠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