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人物,往往是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但却是把诸多同时代其他人的英雄事迹都安放在这少数几个英雄身上,将他们半人半神化了。
  “史诗”的历史观,是英雄推动历史进程。
  而其内容,往往是恢宏大气,介乎于现实和幻想之间,情绪高昂,赞美人的伟大品格和事迹。
  当然其中的记载也不乏悲怆,不乏悲剧事迹。
  但总体的意境,往往是奋发向上的,体现了人类的一些宝贵精神不屈不挠的抗争,对抗命运的悲壮,挑战神灵的英勇等。
  而“史诗音乐”,当然不可能像文學作品那样,毕竟载体不同。
  但同样的,需要让人感受到那些饱满的情绪悲壮,奋发,勇气等等。
  如果仅仅只是恢宏大气,而无法让人产生情绪共鸣,那算不上史诗。
  或者可以称之为“史诗音乐的拙劣仿品”。
  海明威的这首歌,究竟能不能算得上真正的史诗?
  此时他们都充满期待。
  “pain挺thenightwithsun”(和太阳一起照亮著黑夜)
  “诱andi,迷rrooflight”(你我如明镜之光)
  “twinflamesoffire”(似两团孪生的火焰)
 &emsdplae”(在另一个时空被点燃)
  听完这几句,西蒙和加斯佩克都深深地沉浸了。
  这几句歌词,其实有点云里雾里,不知道在说什么。
  但是显得很美,而且押韵。
  而段晓晨的声音,圣洁、空灵、大气,与音乐旋律非常的契合,充满史诗感。
  这一段的音乐里,突然袭来的鼓声、重音和正常八度的钢琴声共同演奏了主旋律,冲击力极其强烈,给人感觉非常震撼。
  如果说,像西蒙和邵咏诗、加斯佩克这样的专业、半专业人士在听了个开头之后,就猜得到这是史诗音乐。
  那么普通的观众,在听到这里,也基本上能明白这首音乐是属于史诗风格了。
  紧接着,音乐进入下一个阶段:只有钢琴在继续演奏,而别的乐器基本上淡出。
  给人的感觉,似乎是在蓄势。
  又像是在黎明前的黑暗,像是狂风大雨前的黑云压城城欲摧,像是决战前的片刻安静。
  然后钢琴声淡出,大提琴、小提琴和包括风笛在内的几种管乐器加入演奏。
  然后钢琴声又汇入,制造了听觉上的层次感。
  段晓晨的声音唱道:
  “iknow诱ame”(我知你名字)
  “iknow诱rfae”(晓你容颜)
  “诱rtouhandgrae”(懂得你的感性与爱慈)
  “alloftimeannotera色”(这些时光都无法抹去)
  “whatourheartsremembetaysforeveronasongweplay”(我们的心永远停留在那首我们一起演奏的歌里)
  唱到这,段晓晨的声音骤然上扬,音乐的节奏也突然加速,小号声响起,似乎是在奏响高亢的冲锋号。
  每个人都明白,有什么即将来临。
  他们期待着这即将来临的,又有些担心因为一切都将发生巨大的变化。
  在不知不觉中,每个人的情绪都被调动了起来。
  就在这时!
  合唱团的声音迸发。
  “buthepageforme”(请燃尽我的过去)
  “iannotera色thetimeofsleep”(因为我无法遗忘那些沉睡的过往日子)
  这一声乍响,让现场的歌迷个个头皮发麻,似乎身体里有什么破碎了,有些什么东西从身体里流淌出来,随着音乐的旋律起舞。
  在这一刻,他们感到被完全支配了,身不由己地汇入这合唱中。
  而专业人士则听得更加分明,那鼓声密集,如同战场上指挥战士进攻的鼓点,将旋律推向了最强音,最高朝。
  这一刻,正是音乐家在用娴熟的技巧,进行层层铺垫,逐渐带动起听众的情绪之后,突然将人的情绪带到了最高峰。
  加斯佩克闭上眼睛,一声呻吟般的叹息。
  西蒙陶醉地摇晃。
  邵咏诗瞪大眼睛,眼角有雾气。
  史诗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