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造化图小说网>历史军事>开元情诗与剑榜> 第45章 小陈“完胜”王昌龄!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5章 小陈“完胜”王昌龄!(2 / 2)

“如此好句,我却看走了眼,‘画蛇添足’!实属不该!”王昌龄着着,竟然有些自责了:“现在收回我前面所的所有的话——一字也不需动!十一郎这篇诗作,便是流芳百世的妙品!”

陈成:“……”

高启自己写这种应酬的诗,估计也是写了就扔,偏偏到了您这里,竟然流芳千古了!

“他日盖嘉运兵败之时,世人再看这首诗,便可知十一郎的远见卓识!”王昌龄对孟浩然道:“先前我还觉得,十一郎当初以区区九龄顽童,何德何能能得圣人青眼?”

“今日一见,方知因果!”

“你这徒弟,当世除了浩然兄才高盖世,恐怕再无人可以教他!”王昌龄叹息道:“昌龄甘拜下风了!”完,还煞有介事地叉手给陈行了一个礼!

陈成:“……”

靠,我特么一句话没!

什么都是王大叔你自己脑补好吗!

你怎么戏这么多呢?

还一个劲地给自己加!

但回过头来想想也不是没有道理——

一个作品诞生之后,解释权就不完全是作者的了——读者有读者解读,甚至“过分解读”的权利。

一个作品,本质上不算太好,但结合特定的背景,有时会产生巨大的反应,极大地增强其感染力。

比如李清照名篇《咏项羽》: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放别的朝代,就只能沦为平庸之作:不肯过就不肯过呗,谁管你丫的过不过的!

但放在李清照的时代,那就是振聋发聩——

写在什么时候?

靖康之耻,宋室南渡啊!

你拿一心往南边逃,都漂到海上了还不放心,吓得生育能力都没有聊阳痿男宋高宗与“不肯过江东”的项羽比——那项羽简直是五千年中国第一好汉好不好!

甚至都不用跟项羽比了,拿来和明朝“绝不迁都”的于谦于少保比,也把赵构这个狗东西比到尘土里去了!

再比如白居易长恨歌最后的“长地久有时尽”,不与“此恨绵绵无绝期”相连,恐怕都不是名句,可是如果联系“长地久”的另外一层含义,简直不需要“此恨绵绵无绝期”这句,也能影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效果了——当然,此处先按下不表。

总之,只要这首诗不是赠给“无名”的“刘将军”,而是赠给一个“负面人物”盖将军,真的是作之合,意蕴无穷。

“这最后一句动不得,但还是有别的字可以动!”王大叔虽然“莫名其妙”地就向陈“认输”了(毕竟他俩并没有要斗诗),可对于改诗仍然有很大的热情:“酒酣击筑和高歌——盖嘉运怕没有没赢高歌’可听了,我看他日后能听到,徒赢悲歌’而已!”

陈成:“……”

这次是真无语了!

王大叔竟然还能……

歪打正着?

因为高启的原诗就是“酒酣击筑和悲歌”,陈吸取帘时在皇帝千秋宴上用“不吉利字眼”的教训,特意把“悲”改成“高”才送出去……

这特么让王大叔又改回正版了……

当然,高启先生肯定不会见怪,因为王大叔这样改来改去,加上过分解读,把一首平平无奇的诗变成了可流传后世的“精品”,连王昌龄自己都要“拜服”,高启肯定很高兴……

王大叔自导自演闹出了一番乌龙还不自知,继续道:“河陇战事,莫盖嘉运去,便是王忠嗣——也依然无可奈何!”

“依我看,除非是汉朝的卫青、霍去病再世!才有可能荡平河西,海内延平!”王昌龄兴致勃勃地:“但使啊——”

陈成:“……”

靠,打住!打住!

王大叔你今不把“出塞”一整首诗、四句全部写出来不罢休是吗?

还“但使龙城飞将在”是吗?

我需要提醒你“秦时的明月”和“汉时的关”吗?

还要告诉你“万里长征的人”还“未还”吗?

只不过……

为什么你现在的是“卫青、霍去病”,而不是“飞将军李广”?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