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造化图小说网>历史军事>盛唐不遗憾> 第九百八十五章 城外风景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九百八十五章 城外风景(2 / 2)

最著名的要属东北方向的泾河了,毕竟,因为这条河流与渭水结合的地方有一条明确的分界线,清水和浑水互不干涉,非常的神奇,也就是所谓的泾渭分明。

长安城东侧的灞河也很著名,而灞河著名的最主要原因,是因为这条河流上的一座桥,也就是灞桥,一个很不起眼的石桥。

历史上,很多人送别的时候,都是在灞桥上进行的,而且,很多诗人都在此写下了让人后人传颂的名句。

比如李白曾写过,‘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曾参也写过,‘初程莫早发,且宿灞桥头。’刘禹锡的‘征徒出灞涘,回首伤如何。’李贺的‘灞水楼船渡,营门细柳开。’李商隐的‘灞水桥边倚华表,平时二月有东巡。’李益的‘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好风若借低枝便,莫遣青丝扫路尘。’

总之,大唐时代的人,很多都在灞桥边送别,尤其是很多有名气的诗人,更是在此送别的时候,写出了千古名句,从而极大的提高了灞桥的知名度,连带着也把灞水的名气抬高了。

也就是说,在长安八水之中,除了干流老大渭河的名气很大之外,支流泾河与灞河的名气也很大,而其余五河的名气就相对要小许多了,完全就不能跟这三条河相比。

除了河流之外,长安城周边还有很多土原,其实应该叫土塬,指的是华夏黄土高原地区,由于长期的雨水冲刷而形成的一块块高地,四周陡峭,而贵族外出乘坐的都是面世没几年的汽车,次一点的是马车,骑马也更有面子,而老杜选择骑自行车,属于最寒酸的一种,可这种交通工具是最为廉价的,尤其是在大规模生产之后,价格是越来越亲民了,以至于很快就成了穷人家庭的标配了,只要稍微有点钱财的,都会选择买一辆代步,尽管需要用腿部的力量,但比直接走路要省力的多,速度也快多了,要不是有这种简单廉价的交通工具,估计,老杜这个家伙就要去城里租房子住了,毕竟,几乎每天都是需要上班的,一个月也休息不了几天,若路上耽误的时间太多,那就太不划算了。

李安除了看到站在院子里散步的杜甫,同时映入眼帘的,还有院落旁边的一辆崭新的自行车,车辆就放在院子里,这个时代的大唐,治安环境还是很不错的,一般不会遭遇小偷,车辆的一侧是一棵老槐树,看样子至少有三五十年的树龄了,跟杜甫的年龄也差不多,而且不像是移植的,似乎一直就生长在此处。

整个院落不大也不小,除了这棵大槐树,还有几棵小槐树,另外,还有一些花树点缀。

房子不是很多,正面只有三间,是主要的房舍,是用木材和泥土打造的房子,就连顶部的面板也是木材的,最上面倒是盖了一层茅草,以防止漏雨。

左右两侧也各有两间小房子,不论是长度还是高度,都比正面的三间房子要矮小许多,房屋的材料也更次一些,比如墙壁是泥土的,只有最底部有三层石头,否则,房屋遇到大雨的时候,是很容易倒塌的。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