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隐连续七年考不上进士,于是在第八年的时候,他自己编写了一部书籍,叫做谗书,但这部书籍之中,有大量讽刺现实,挖苦讥讽当代官员和权贵的内容,因此,当罗隐写出这本谗书之后,统治阶层对他非常的厌恶,甚至,罗隐自己也曾说过,‘谗书虽胜一名休,’也就是说,他写出了谗书,虽然得到了很多人的肯定,但他考取功名的希望几乎是没有了。
之后,罗隐还是有些不死心,于是又陆陆续续的考了几年进士,一共考了有十多次,最终的结局不用说,肯定是失败了,铩羽而归的罗隐更加的抑郁,他自己承认的考试次数有十二三次,而史书称为‘十上不第’被很多人笑话。
在唐朝末年,罗隐和许多人一样也想借助科举考试踏入仕途,一展宏志。但罗隐虽然名声很大,却六次没有考中,于是改名为罗隐。罗隐的才学确实出众,就连当时的宰相郑畋和李蔚都很欣赏他,但由于他的试卷里的讽刺意味太强,人也很狂妄,这使他在讲究谦虚的古代社会里非常孤立,考官们对他很反感。有次他投考时,正遇上大旱,皇上下诏求雨做法,罗隐便上书进谏,说水旱灾害是和天地一样共存的,无法立即消除,他劝皇上应该用心祈祷,那么百姓的庄稼受灾再重也会感激陛下的。最后说,先皇和大臣们都不能为陛下出力,何况做法的又是几个无名之辈,他认为此法不可取。罗隐的话太直率,有些讽刺的意味,最后皇上也没有听他
对于罗隐这样的人,真的是太不适合做官了,就算是李安这样的正直之人,也是经常性的见风使舵的,见到地位高的,要多说一些好话,而罗隐这货,居然傲慢的很,根本不会向任何人低头,而这样一来,自然也就会得罪很多人了。
李安记得罗隐在历史上被称为江东才俊,是一个很厉害的人,而有关他的故事,那也是非常多的,比如罗隐堵河,吃猪肉,路茶铺,酸死了,罗隐转世等等。
另外,还有很多有趣的故事,也非常的有意思,比如天降面粉与落雪,罗隐戏秀才等等。
比如罗隐堵河就很有意思,后世的玉林有条南流江,北流有条北流江,据说从前是同一条大河的。后来为什么又分成两条江呢?提起这南北流向的二条江来,跟罗隐大有关系呢。
罗隐从广东来到广西,见一条滔滔不绝的大河,像条凶猛的蛟龙,从大容山他坏话,第二天一早,就差人送去了五头大肥猪。就这样,村里的男女老少,都美美地吃上了一顿猪肉。
其余几个小故事,也都挺有意思的,个个都是非常有意思的故事,不过,也就是个故事而已,一看就不是真实存在的事情,是虚假的,是人为编纂的,图的就是逗人一乐,让看到和听到的人心里开心。
两首诗读完,夕阳已经西沉,天空变得更加的暗淡,该是到了回去的时候了,不过,李安还不想回去,还想继续待会儿。
为了防止出现危险,郭子仪见天黑了,便让一名护卫去调集刚才在城外训练的三百骑兵,让他们立刻前来护卫。
刚才在太阳落山之前,什贲故城在夕阳的照耀下,显得有些雄壮,而在阳光完全消失之后,这里的环境就显得有些肃杀了,若是一个人待在这里的话,一定会觉得有些害怕的,就算是一群人待在这里,也能够非常明显的感受到这里的肃杀气息,让人的精神不由自主的紧绷起来。
“呱呱呱……”
夜幕降临之后,一群乌鸦飞了过来,这里有数量不多的大树,有些因为年头太久了,都已经枯死大半了,只有极少的枝干还能吐出一丝嫩芽,而已经枯死的树枝只要遇到大风,就与可能被吹断,甚至连几只乌鸦的重量都支撑不住。
“咔嚓……呱呱呱……”
一根枯木树枝由于承受不了几只乌鸦的重量而断裂,而随着枯木的断裂,蹲在上面的几只乌鸦被惊的飞了起来,并在盘旋绕树三匝之后,重新落在不远处的另一根树枝上。
这些乌鸦的胆子很大,即便郭子仪麾下的三百精锐骑兵风驰电掣的奔来,它们也没有丝毫的惊慌,仍旧静静的待在树枝上,只有极少数胆小的乌鸦飞到了更远处的树上。
乌鸦的胆子肯定不会是天生的,而是普通的老百姓对乌鸦比较的忌讳,根本就不会有人去打乌鸦吃,甚至都不愿意去乌鸦比较多的地方,觉得这样很不吉利,如此一来,乌鸦就会觉得,人类根本就不是威胁,没有人会去伤害乌鸦,如此,它们看到人来了,又为什么要飞跑呢?不如留下来看热闹,看看这些骑马的人在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