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造化图小说网>历史军事>盛唐不遗憾> 第一千三百三十二章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千三百三十二章(1 / 1)

李安坚持先解决棘手的京城住房紧张状况,然后,再去考虑研发中心继续扩大规模的问题,要从自己做起,尽可能的去缓解住房的紧张状况,而不能任由住房紧张持续下去。

最初建设研发中心的时候,圈了好大的一块土地,可现如今这块很大的土地也早就已经不够用了,为此,不得不重新选择几块地盘,建立了几处专门用于建设的分部,而若要进一步增加人力,那就要继续建设分部了。

在李安的规划中,下一个分部的地址已经确定了,距离京城中心的距离自然更远一些,而这一次的建设与以往不同,要首先建设能够满足工匠居住的宿舍,然后才会去建设功能性的房子,要先解决工匠的生活,然后才能是工作。

可居住的宿舍既可以是八个人一间,也可以是单独一个人一间,甚至还可以为部分工匠准备能够居住一家人的住房,这个区别就大了,一个宿舍房间,自然是居住的人越少越好了,这样居住的时候才会更加的舒坦,但这样一来,也就意味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对工匠太好了,会不会让有些人心里不舒坦。

由于研发中心与配套的工坊,对人力的需求太大了,所以,为单个人准备独立的房子不太现实,但对于最优秀的工匠,给他们准备一些单独的房子就比较的现实了,另外,普通工匠的住宿条件也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改善,要尽可能的让工匠们住的舒坦一些。

李安在计划里写的已经很清楚了,将淘汰一个房间住八个人的宿舍,新的分部的宿舍,最多一个房间只能住六个人,房间的面积还不能减少,以此来增加舒适性,高等的工匠则必须四个人一间,而至于明他手里的钱财还不够多,或者没有比较稳定可靠的持续收入来源,所以,才会有这样的念头,若是一个人足够有钱,而且,还有非常可靠的持续资金来源,那么,他对金钱的兴趣就会持续的降低,甚至丧失继续追求金钱的动力。

在这种情况下,这个人的人生就会发生转变,所追求的东西就会发生变化,比如,会追求一些之前所忽略的东西,或者想要去帮助更多的人,去做做慈善啥的。

后世的很多有钱的大佬,动不动就会教训年轻人,觉得年轻人不应该总是忙于追求金钱,而应该多去旅游,多去做公益,这样的人生才是最有意义的,可这些大佬却站着说话不腰疼,他们已经拥有了金钱,自然可以毫无顾虑的去追求新的人生意义,可很多年轻人连居住之地都没有,必然需要拼命的挣钱,根本就不可能有心思去做公益,更没有资金支撑自己出去旅游,当然也更加不会认可这些大佬说的话,每次大佬说话,都会被年轻人喷的满地找牙。

一个人只有条件成熟了之后,才会去考虑做慈善,才会没事就出去旅游散心,在兜里没钱的情况下,没有人能去做慈善,也没钱旅游,只能老老实实的待在家里,甚至还需要在工作之余找个兼职做做,以多挣钱来贴补家用。

自身的条件会限制一个人的想法,让一个想去看看这个世界的人,不得不整天待在家里,而李安显然不属于这种人,李安已经足够富有了,家里的工坊更是利润丰厚,富裕的程度是皇帝都比不了的,这种持续性的富有,让李安不必整体考虑挣钱,而人生若是没了目标,活着还能有什么意思,人生若想活的有意义,必须要有一个清晰的目标才行,而李安的目标,就是要让大唐的所有百姓都能过上无忧无虑的美好生活,至少要尽可能的让老百姓过上好一些的日子,要让老百姓都有最基本的幸福感。

而让老百姓有幸福感,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衣食住行这些最基本的方面,衣服的问题随着棉花的大量增产已经不在是问题,也是最轻松就能够解决的问题,食物现在也完全解决了,整个大唐就遇不到饿死的人,就算没有工作去要饭,都能够吃的饱饱的,很多老百姓已经完全不清楚饥饿是一种什么滋味了,尤其是新生的孩子,至少都是能吃饱的,只是穷人家的孩子吃的不够好罢了,比如有钱人家的孩子吃的都是蛋肉和糕点,而穷人家的孩子吃的都是红薯地瓜,但肯定都是能够吃得饱的,区别就是吃的够不够好,够不够有营养罢了,而这个是需要长期努力去改善的,只能一步步的慢慢改善,急不得。

住房的问题,在乡村和小地方都是足足的,一点也不缺住房,只有京城和类似的大城住房问题极为的严峻,尤其是京城是最严峻的,大唐的住房难题有一多半都在京城这里,其余几个大城加起来的住房问题也比不了长安城一个,可见长安城住房的严峻程度,而长安城会如此严峻,自然与李安脱不了干系,因为李安在这里,而且,还创办了拥有二三十万工匠的研发中心,而每一次研发出来新的机器,都会带来一次人口的增长,久而久之,京城就人满为患了,而其余几个大城虽然也有机器工坊,可都是一些在京城不方便开办的工坊,比如莱州沿海的造船工坊,在京城附近根本就没法开办,或者只能建造小型的船舶,大型的海船只能放在莱州沿海的港湾里建造,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若是京城在海边,那就没有莱州什么事儿了。

京城的地价已经很贵了,比很多大城都要贵得多,劳动力的工钱也超过所有城市,可为何人们还是喜欢扎堆在京城开办工坊呢?这自然是因为这里已经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工坊遇到什么难题,可以比较容易的被解决掉,而到了陌生的小城,不但原材料不好解决,机器出了故障也不好解决,京城的生态好,决定了人们不愿意离开京城去别处发展。

研发出来的机器,有一些比较重要的,就直接让研发中心的工匠自己制造,而还有一些不太重要的,则都直接卖给需要的商人和贵族了,让他们也过过开工坊的瘾,这样也能减轻研发中心的负担,否则机构太大,光是管理就很累人了,滋生腐败的可能性也会更大的,直接将技术卖给商人和贵族,让他们自己管理,自负盈亏,这样也能减轻朝廷的负担,不至于让研发中心这个机构太过于庞大,二三十万的机构已经很大了,若是所有机器都自己负责建造,估计研发中心这个单位会聚集一二百万的人力,几乎能够囊括京城二三成的人口了,这实在是太过于庞大了,管理起来的难度太大了,李安是希望能够把更多的不太重要的技术卖给商人和贵族,让他们自己负责管理日常,而研发中心更多的人力将专门用来从事研究的任务,这样研发的进度就会更快更好的。

至于出行的问题,也在持续的改善之中,就目前大唐帝国的出行条件,已经比之前好太多了,长江黄河济水淮河这些大河上建设了不少桥梁,从而很好的沟通了两岸老百姓的联系,铁路系统的完善,更是让很多老百姓可以用极短的时间抵达自己的目的地,铁路对于商业的发展更是具有极大的推进作用。总之,出行的条件好了太多了。

衣食住行四个方面,基本上都在持续的改善之中,在大部分地区,这四个方面都大大的进步了,只有部分地区的住房和出行稍微遇到一些问题,比如京城的出行和住房就遇到了难题。

为了解决京城老百姓的出行问题,李安提出了地下停车场和地下通道的构想,而为了解决京城住房的问题,李安已经记不清自己究竟提出过多少措施和办法了,出行问题的解决相对比较容易,而住房问题的解决难度更大,因为出行问题的解决,所有的京城人民都是受益者,不论是家财万贯的贵族和商人,还是普通的老百姓都是一样的,他们都是需要道路的。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