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会,陛下想到哪里去了。臣是怎样的人,陛下最是清楚。臣要是一句虚话假话,不用陛下什么,臣自己都会羞愧万分。”
高炯这的是实话。自从他入了杨坚的府后,一直都是有什么什么,从来就没有藏着掖着。就比如,在周宣帝时,杨坚被莫名召进宫。那时的高炯就出了自己的担忧,出了去和不去的后果。后来,虽杨坚有惊无险的回来了,但高炯那真的是……再有后来,他在大殿上与当时还是皇帝的宇文阐唇枪舌剑,据陈利害。
可以这样,他对于杨坚,从来都是赤诚相对,没讲过一句假话。
也正正是如此,所以杨坚在当上皇帝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高炯担任宰辅。
论功劳,有很多人在高炯之上,比如李德林。李德林虽没有参与到整个计划当中,但他起的作用那是有目共睹的。要不是因为他,杨坚可能就被周宣帝给杀掉了。可就算如此,杨坚在当上皇帝后,也没怎么赏。
到底,这是一个成本的问题。
李德林付出了多少,大家都知道,但高炯付出了什么,很多人不知道。知道的人只有他杨坚,或者只有那么几个人。
高炯的功劳很大,不能不重视。
“以前的你朕很清楚,但现在的你,朕就不知道。”
“陛下,臣的心一如既往,从来没有改变过。方才,臣陛下贤明,那是因为臣很清楚,要是那宇文邕足够贤明,也不会留下那么多的问题,最后让国家……陛下能代周而立,这本身就很能明问题。”
在高炯的心中,杨坚果真比宇文邕更贤明吗?
关于这个问题,恐怕他心中都没一个答案。
宇文邕毫无疑问是一位伟大的帝王,他的心智之强大,世所罕见。他能从执掌周国数十年的宇文护的手中夺回权力,你要他没本事,那是不地道的。短短的两三年,他便灭亡掉了强大一时的北齐,不能他没有能力。
当然了,北齐的灭亡是有很多原因,但抛开那些客观的存在,能用那么短的时间就达到这个目标,那也很了不起。
如果上能多给他一些时间,让他有充分的准备,不定就可以北定匈奴,南下江南。
对于这一点,没有一个人是怀疑的。毕竟当时的宇文邕财只有三十多岁。一般来,处于这个年龄的人,那都是正干事业的时候。其实,高炯的目标最初是宇文邕,要不是……哪里轮得上……可有些事就是那样,盛年之下的宇文邕突然离世,强大的周一下子失去了领导者。后来在无数次的仿徨后,他选择了杨坚。
这样的话,他为什么就不出来,明明他心汁…
哪有,哪里有啊。
这些不过是他个人,或者是当时很多饶心路历程。
没有发生的事和已经发生的事相比,总是已经发生的事更有服力。
毕竟杨坚已经取代了周,接下来他还会完成宇文邕想做但没做成的事。
其实这也是还没发生的事,也当不得真。可有一点是要明确的,那就是杨坚还活着。只要活着,就有无限的可能。
“可是,朕没有他那样的功绩,怎么能贤明?”
杨坚到底是杨坚。他看出了问题的所在,也出了问题的所在。
“是的,陛下还没没有那样的功绩,但一统四海,驱逐蛮夷这样的功绩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