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是祭祀灶君的节日。当然这是北方的习俗,有的南方是过腊月二十四。
据说在这天,灶王爷要升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一家整年的功过。而玉皇大帝会根据灶王爷的说辞,来评判来年给这户人家多少福气。
所以在农家,小年是个仅次于过年的节日,令每家每户都十分重视。
包饺子、熬灶糖、炸丸子、溜肉片……
当人们在祭灶、供饺子的时候,都会念叨一套嗑儿:上天言好事儿,下界,好事儿多说、坏事儿多隐瞒。
祭奠有灶糖,也是因为这个东西粘,能把灶王爷的牙给黏住,让他不好告状。当然了,做了这么多好东西,自然会有新媳妇儿、小孩儿馋的。
老人开玩笑,通常都会说:媳妇儿媳妇儿你别馋,过了小年就大年。
基本都是说媳妇儿,并没有提及小孩儿,至于为什么,无从考证。
每年小年这天,家家户户都要祭灶、扫尘。不过今年除此之外还有一件,那就是讨论昨日作坊发年礼的事儿。佟雪莹的作坊从开工到现在,几乎每月都得成为村里讨论的焦点。
尤其是发放工钱、还有发放节礼。
这要是农家有本杂志,估计头版头条非作坊莫属,而且次次不落。
昨天中午正式歇工,大家从作坊出来,手里全都拎着东西。大家有说有笑,每个人的脸上,更是难掩的喜悦表情。
肉、豆油、白面、毛青布。
每一样拿出来,都是上等年礼。这还不算多给的工钱,还有那个绣工好看的荷包。为这儿,当天下午刘二喜特意又加了两次牛车,送这些在作坊做工的媳妇儿们、去镇上办年货。
如今,这些女人在家的地位,可跟以前不一样了。以往的她们要洗衣、做饭、收拾屋子、带孩子、伺候公婆。现在,这些活计都不用他们了,不是婆婆做、就是当家的。
他们只管安心去上工,回家吃现成的便好。
佟雪莹见到这样的改变,心里说不出的畅快。她倒不是宣扬什么“女权主义”,至少能让他们得到尊重,她也便觉得没白忙活。
饺子煮好,先用小碗盛出五个放在灶台边祭灶。吴氏便嘴里念叨那套嗑儿。说完,端着饺子去厢房摆桌。董老爹跟小七也没闲着,都过来帮忙端饺子。
这会儿,村里竟然有人家开始放炮了。噼噼啪啪的真有年味!佟雪莹见锅里的饺子都捞出来了,又拿了个大碗,盛些饺子汤。
农家管这个叫:原汤化原食。
小年的饺子是酸菜肉馅儿的。佟雪莹前世就爱吃这口,家里的酸菜腌好后,只要有时间,吴氏就给她做。
因为过年那顿饺子不让吃酸菜馅儿的,说是什么寓意不好,所以今儿她可得吃个够本。夹了个饺子放到碗里,看着吴氏问:
“娘,今儿咱们家都需要做什么?”
每天打理作坊,家里这一摊全都交给吴氏。况且农家的小年她不清楚,还是需要听长辈的。
吴氏喝了口饺子汤,抬头看了看厢房棚,都没有异议。东西太多,光靠他们几个肯定搬不住去,更何况还有柜子、箱子这类的大件。一年没收拾,屋里可想而知得多埋汰。
平日里又不能“大动干戈”,趁着小年的由头,把东西拿出去,彻底收拾,也好干干净净过大年。
董老爹那边不需要,今年下半年刚住的新房,灰没有那么大,也让他们大家轻松不少。
吃过早饭,佟雪莹便跟吴氏去厨房收拾。扫把绑上干净的布头,把棚,“我去厨房看看那丫头,你弄吧。”
起身离开,屋子里又剩下了吴氏一个人。
厨房内,佟雪莹用早上剩下的饺馅儿包馄饨。小七在旁边玩面,弄得小脸儿白白的,跟个猫儿一般。董老爹进屋看见他们娘俩,笑呵呵的去脸盆那边洗手,边洗边说道: